客家人,南下做客上千年.
説到壯族,你會想起廣西。
説到藏族,你會想起西藏。
唯獨説到客家人,腦海裏沒有任何地理概念:
“你是哪裏人?” “我是客家人。” “有客家市……這個地方嗎?"
“哈哈哈,當然不是啦,客家是在……”客家人抱頭痛哭:“涯也唔知得”。
謎一般存在的客家人,連他們自己都失去了方向感。
但這些,都不重要。
因為對他們來説,只要有「釀」菜,就會有歸屬感。
01
客家人,最野的是釀豆腐
釀——就是把兩種不同的食材,巧妙的包裹在一起。
咋一聽,也沒什麼大不了的。
但客家人的「釀」,與眾不同。
豆腐看起來潔白無瑕,可也是非常脆弱的食材
若要在它身上加入另一種食材,哪怕稍微用力,它就會立馬奔潰,讓人絕望。
可在客家人充滿「釀性」的雙手下,每塊豆腐都保持住了天生麗質:
先用手指輕輕一戳,力度不大不小,太大會把豆腐戳爛,太小肉餡不好塞進。
然後釀進肉餡,肉餡不多不少,太多容易撐壞豆腐,太少則有點瞧不起豆腐。
豆腐就這樣在客家人雙手下,完成了使命。
北京人的手用來抓烤鴨,東北人的手用來瓣大蒜,而客家人的手用來釀豆腐。
他們選的豆腐,也頗有講究:
相對於硬度較強的滷水北豆腐,他們更偏愛色澤潔白、質地軟嫩的南豆腐。
尤其是客家特產的黃豆,配上山泉水製成的豆腐——口感稚嫩,豆香溢滿,是釀豆腐的首選。
豆腐釀好之後,放入鍋裏,先讓肉餡一面受熱,煎至微赤色,加些許水,期間用巧勁翻炒。
釀豆腐講究火候,過早—肉餡可能沒熟,過遲—豆腐鮮嫩就會減少,影響口感。
最後放入調製好的味料,就可出鍋了。
豆腐和餡沒有分離,完美融合在一起,就是一道可口的客家釀豆腐。
用生菜包着釀豆腐吃,才是最正宗的吃法。
圖 | B站@喔美星
豆腐很滑,滑到等你想感受下豆腐在舌尖上的味覺,豆腐已經沒了。
一次能吃一大口,吃了一口要再來一口!
他們對釀豆腐的喜愛,源於孃胎,刻在DNA裏。
但,他們的志向,遠不止此。
客家釀豆腐,被他們申請成了“非物質文化遺產”。
吃個豆腐,都能吃出個非遺,也是沒誰了。
難怪有人説,沒有一個客家人不愛吃豆腐。
客家人如此愛吃釀豆腐,絕不是貪嘴,而是為了與天鬥。
生活在大山裏的客家先民,物質貧乏。
他們仰望靠海的沿海人民——動不動就喊:“窮到吃不上飯,只能吃海鮮”。
他們羨慕平原的富庶之民——魚米之鄉、絲綢之府,各美食小吃應有盡有。
而在窮山僻野裏他們,也就豆腐,這便宜又易得的平民食材,蛋白營養高點。
再配上自家宰殺的豬肉,這般的釀豆腐,便是他們鬥贏惡劣環境的制勝法寶。
歷史上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客家菜,就是釀豆腐。
▲豆腐,是中國食品史上的四大發明之一
02
天下釀菜出客家
雖然是釀豆腐深得客家人的喜歡,也成了客家菜系的門面擔當。
但真正支配客家人飯桌江湖的不止是它,還有它的兄弟姐妹——各種「釀」。
在央視的紀錄片裏,有這麼一句旁白:天下釀菜出客家!
這句話一點都沒錯。
客家人從來不掩飾對「釀」的熱愛,豆腐戳個洞能釀,雞蛋也能:
先把肥瘦均勻的豬肉剁成肉泥,放入香菇等作為餡料。
打好雞蛋,把油加熱,小火,雞蛋在鍋中攤成一面,放上肉醬包成餃子形狀,煎成兩面金黃。
香噴噴的雞蛋緩解了油膩的豬肉,豬肉中又加入了雞蛋的鮮味。
相得益彰,互相添彩——這就是令客家人慾罷不能的釀春。
客家人還有很多釀,苦瓜挖空了能釀
香菇上面可以釀
茄子可以釀,蘿蔔可以釀,辣椒可以釀,瓜花可以釀……
但凡可以“展開一面”的食材,都被客家人拿去釀了。
就連“沒有一面”的長豆角,也被他們編成花環,做成了「釀豆角」。
還有突破腦洞的「釀雞翅」,去掉翅骨,釀進餡料,讓你吃雞不吐骨頭。
客家人的「釀」性,不可磨滅。
他們已經從無菜不能釀,到了無釀不成席。
客家人釀的不是菜,而是生活,是他們對生活的理解:只要務實,踏踏實實幹活,窮山惡水也能變成金山銀山。
《客家文化述論》一書中這樣客家人的特質:“在山谷間自耕自食……遊離於王朝政治權利和文化控制之外,自成一個天地”。
客家話中的“我”,稱為“涯”,念做“ngai”,但在字典裏壓根找不到它。
圖 | 微博@悠然走
這是他們獨創的文字,從字面上看,像極了一個在懸崖邊上,無路可走的人。
這就是客家人,在客地為家的人,比誰都懂安身立命的重要性。
他們踏實肯幹,做事務實,只要有活幹,絕不和你耍嘴皮子。
在客家人的辛勤巧手之下,萬物皆可釀,看見什麼就釀什麼。
「釀」的365種做法,也貢獻了它在客家地區的GDP。
總之,在「釀」這件事上,客家人説第二,沒人敢認第一。
圖1.圖2 | 微博@稻來紀錄片實驗室
03
客家人,南下做客上千年
釀是客家人的顏面,也是客家人的標誌。
因為釀菜裏,藴藏着客家人的故鄉情結。
上千年前,因連年戰亂,客家人從中原舉家遷移,南下避難。
有的逃到福建江西,有的逃到廣東海南,還有的,逃到台灣,乃至東南亞。
一路向南的客家人,來到宜居土地上,可本地人早已盤踞肥沃的平原地帶。
為了活計,他們只能走進深山野嶺,自找出路。
“無山不住客,無客不住山”説的不是客家人鍾愛大山,只因他們沒得選擇。
在渺無人煙的惡劣環境裏,辛勤開墾,重建家園。
他們選址築樓,聚族而居,建立具有防禦性的城堡式住宅:圍龍屋。
圖1.圖2 | 章慶煌攝
至此,以前的故鄉,已是他鄉。
現在的他鄉,卻做今後的故鄉。
遠離故鄉上千年,釀——成了客家人懷念故鄉的情感寄託:
南方大山裏沒有小麥澱粉,聰慧的客家人就用黃豆磨出的豆腐,代替餃子皮。
包出一個又一個的故鄉情愫。
釀就是從包餃子演變而來的。
所謂客家人,就是“以客地為家的人”。
因為他們以“異地客人”自居,所以對待四方來客時,更加的熱情主動。
去客家人家裏做客,你會發現他們“一點都不客氣”。
不是他們不見外,也不是他們自來熟。
而是在高樓林立的冷血社會中、很多人甚至不知道鄰居是誰。
客家人則用獨特的好客方式,讓你感受到人情温暖:
“來,嗑個瓜子。”
“好好好。”
“來,吃個柚子。”
“好好好。”
“來,吃塊甜粄。”
“……”
他們會給你做很多好吃的,雖沒有西餐的精緻,也沒有滿漢全席般的豐富。
但——肯定管飽!
「釀豆腐」肉餡多豆腐少,「梅菜扣肉」大盤扣肉些許梅菜……
還有很下飯的DIY客家配菜:鹹菜乾、蘿蔔乾等。
真材實料的客家菜,講究“肥、香、陳”。
再配上他們給你盛的一碗滿滿的米飯。
——不幹上三碗飯,都對不起客家人的熱情。
很多人表示,客家人真的很好客,每次去做客都要胖三斤!
04
「釀」—客家人的精神信仰
廣東廣西有客家人,福建江西有客家人,香港澳門有,海外更多……
有人説,客家人像極了總是在遷徙的吉普賽人:四處漂泊,流落天涯。
但不一樣的是,客家人雖遠離故鄉,可他們不會孤獨,因為他們心裏永遠裝有一個家:
一句“涯系客家人”,就立馬提醒在外漂泊異鄉人:無論漂到哪,都不要忘了自己的根。
只要吃上一次釀豆腐,就像回到心中那個魂牽夢繞的故土。
客家釀菜,釀的不僅僅是餡料,而是歷經千年的傳統。
是對先人,魂牽夢繞的思念,
更是那,化不開的濃濃鄉愁。
圖 | 微博@悠然走
釀,多了些文化氣息,香濃、醉人。
釀,已經成為客家人的信念、信仰。
對於客家人來説,只要有一個堅守融合的心,釀什麼都可以。
他們對生活的嚮往,都寄託在釀之中,留在脣齒之間。
他們釀的不是豆腐,不是雞蛋,不是苦瓜,更不是豆角。
釀的是平安,是祝福,是牽掛,更是對未來的翹首期盼。
在時間的長河裏,什麼都會變,人會變,環境會變,食材也會變,
唯有釀不會變,它是美好日子的憧憬,是客家人的「精神寄託」。
圖 | 微博@悠然走
參考資料:
紀錄片:《城市1對1》廣東梅州——台灣新竹
央視紀錄片:《味道》-中國年味·梅州
央視紀錄片:《美食中國》-品味梅州
錦繡人文地理:《天哪!客家人做菜這麼野》
地道風物:《客家人,看見什麼釀什麼》
陳維榕chen :《客家人真真真繫有料》
誰最中國:《客家,圍屋》
*圖:圖片大部分來源網絡,侵權請聯繫刪除
文章由國館原創,轉載請註明。